尿碘检测仪、尿碘分析仪、血碘检测分析仪、碘元素自动检测仪、血碘检测试剂盒、碘元素检测试剂盒公司电话:0731-86243116        中文  English

走进集贤村看昔日碘缺乏病村的幸福生活

发布者: 时间:2017/10/10 14:09:5 浏览:712

    碘缺乏病广泛分布于我省132个县(市、区),病情较重,其中桦川县集贤村是全国闻名的克汀病重病区。自1993年后,全省开始大规模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工作,我省防治成果得到巩固,1995年全省碘盐合格率仅为54.33%,到1997年上升到87.85%。此后一直保持在96%~98%。甲状腺肿大率由1995年的23.17%下降至2000年后的5%~7%。在2000年国家碘缺乏病考核评估中,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在2015年通过国家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终期考核,实现了我省持续巩固碘缺乏病消除成果的目标。

    位于佳木斯市桦川县苏家店镇的集贤村,曾被称为“傻子屯”,当年在世界卫生组织都“挂上了号”——在1978年普查中发现,当地严重缺碘。当时全村1313人,就有859人患有地甲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占总人口的65.4%;地方性克汀病患者150人,占总人口的11.2%。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形容集贤村,“粗脖根人人有、大气瘤像个柳罐斗、痴呆苶傻满街走、聋子哑巴比划手”。

    集贤村为啥得了“傻子屯”这个名号?村书记王喜林说,这仍然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说明,“一代甲,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儿”,意思是第一代人若患有地甲病,那他们所生育的第二代人将会患有克汀病,这是因为缺碘影响了胎儿的神经系统,导致孩子智力低下、个子矮小,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傻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文学》杂志一篇报告文学这样描写当时的集贤村:“一片人人不愿走近的死海。活的人死了。死的却还活着。天地间没有一个活的音符……”,“当时由于全村15%的人口都智力低下,只有一个男青年能数到5,如果村里来了6个人,就数不过来了。”

    记者和省疾控中心地方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团队在王喜林的带领下,步行进村。曾经的泥水路硬化后干净整洁,平坦宽敞,道路两旁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沿着村路看到的是红砖青瓦,炊烟袅袅。

    “‘集贤村’顾名思义,本应是天下贤能人士聚集的地方。因为严重缺碘,让地甲病、克汀病这些碘缺乏病在村里肆虐,成了有名的‘傻子屯’。”王喜林边走边向专家团队一行介绍,村委会里有专门的展厅记录当年集贤村村民在国家的关怀下,对抗地方病的历史。从1978年开始,集贤村在全国率先实行了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工程,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卫生、盐业部门的不懈努力,集贤村的碘缺乏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由1979年的77.9%下降到2012年的2.5%,地方性克汀病人由150人下降到35人,防治碘缺乏危害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村民的智商达到了正常水平。“我们村现在有462户,1228人,地甲病、克汀病老病遗留的有30人。”王喜林介绍说。

    省疾控中心地病虫媒所所长邢智锋告诉记者,“专家团队这次深入集贤村,计划对在册的30名‘老病号’进行入户确认,最终确定其是否为地方病重症遗留病人。同时对于全村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和水碘现状开展调查,并研判其调查结果,搜索可能存在的地方病病人。在以上一系列调查完成后,我们将对最终确认的地方病病人分类登记造册,协调当地政府或移交民政或移交残联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对这些地方病病人给予补助或救治,病人底数清楚了,我们救治的目标也就明确了,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明确诊断,精准治疗’,让健康扶贫精确到户、精准到人,实现分类救治。”

    专家团队一行走进全占文的小院时,他的妹妹全占华先跑了出来。全占文拉着全占华的手说:“我妹妹三四岁时就发现得了克汀病,爸妈去世后就由我来照顾她,她目前倒是可以自理,但日常生活必须有人照应着。”今年57岁的全占华,看到这么多人聚集到自己家中,虽然懵懵懂懂,但爱热闹的她还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专家团队的工作人员唐磊和葛晶雪架起B超,开始为全占华检查,全占华则乖巧地配合着。

    全占文站在一旁说,“国家政策好,妹妹被列为‘五保户’,享受新农合免缴政策,还有自分土地可以出租。”回忆起曾经过春节时全家人赊肉吃的日子,61岁的全占文总觉得恍如隔日,“我现在在村办砖厂打工,每年有15000元的固定收入。算上我妹妹,家里一共四口人的地转包出去,再加上土地补贴,还能有近5000元的收入。”全占文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如今家里一年的收入,“现在日子好过了,更想要照顾好我妹妹。你们专家来,我们心里是真心感谢,这是对村里老病患的关怀和慰问。”

    71岁的王忠影、70岁的王忠彦两兄弟也是村里克汀病的“老病号”。王忠影、王忠彦现在由弟弟王忠臣照顾,王忠臣在院里专门给两个哥哥盖了新的砖房。“条件好了,让老哥哥们住得舒服点。”王忠臣一直不愿意将两个哥哥送进养老院,他说不放心。“我父亲1988年去世后,就由我来照顾他们,已经习惯了。”王忠臣是村里头脑比较活络的人,当过民办教师、开过小油坊、包过甸子地,之后又养起了猪,“养猪养了10多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也感谢地方病专家们的到来,让我奔小康的同时,有能力更好地照顾老哥哥们。”

    如今的集贤村,从因地甲病和克汀病致贫、返贫的“穷窝窝”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1994年开始,酿酒厂、矿泉水有限公司、建材厂、玻璃制品厂等村办企业建立起来,在带领村民寻求致富路的同时,也为本村人提供了就业就会。20多年的时间,为村民增加收入每年最低不少于15万元,20年来累计超过300万元。而随着儿童智商的大幅提高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改善,村里这几年接连考出数十名大学生,不乏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等知名学府的高材生。

    采访结束时,看着村口刻有集贤村村名的石头,回望村里一排排砖瓦房,一家家工厂,到处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正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辛勤耕耘着自己的家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